kf凯发国际

眭依凡、王雅: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及其大学行动-kf凯发国际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4-11-08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亦是推进民族 伟大 复兴的必由之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第40个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讲话,不仅揭示了教育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强调了教育强国建设之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进程中具有龙头地位,事实亦然,凡现代化强国无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亦即新质生产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时代以来,国与国的竞争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竞争,缺失了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引领、之推动、之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之目标终将难以达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国家在制度供给和资源供给方面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造及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与资源条件。然高等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充要条件,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充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逻辑清晰。本研究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及其行动”“基于治理现代化目的 的大学内部治理改革”加以讨论,旨在为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高度上重视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系(略)

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及其行动讨论(略)

三、基于治理现代化目的 的大学内部治理改革行动

大学是人类社会最具神奇力量的社会组织,其不仅经千年之久而不衰且人类社会对其的需要日益强烈。究其根源,就在于大学作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 的自适应组织,持续紧随人类文明发展与时俱进。大学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生产(探索及创新)、知识传播(育人及交流)、知识运用(服务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开放系统,因此大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国家性,不仅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发展同步,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高度集中的优势,为引领和推动国家的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基于治理现代化目的 的大学治理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个宏大概念,缺失了规模庞大的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己任大学的主动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很容易就会成为被悬置的宏大理想,这亦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之所以紧迫的原因。有关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问题,笔者曾发表过一系列论文,这里主要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及结合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目的,从如下三个层面重点讨论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行动。

其一,致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正是基于这一理性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大学本身就是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及其成果物化并基于此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使命责任的,且集人才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物质资源高投入等优势于一体的教育科技实体,其内部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及改革行动就在于理顺教育、科技及人才之间的关系,构建和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以确保大学这一组织目标多样、组织要素及其关系高度复杂的学术生态群集,成为内部生态和谐、组织内部及其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的学术共同体。由此可见,大学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最具直接性。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文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大学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主要任务包括:以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与最大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知识创新为目的,勇于打破束缚积极性、创造力的传统管理体制机制;以效率优先为校内资源科学配置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主导的大学内部资源传统分配模式,通过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学术生态以激发创新活力;重视和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及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制度设计,积极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多方主体搭建跨学科跨机构的创新平台,根本改变为科研而科研仅满足于存量知识重组及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大学科研常态。总而言之,大学的内部治理现代化改革行动既要服从于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需要,又要主动积极于自身内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以根本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效率与整体效能。

其二,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学本质上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教育学术组织,是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及高科技人才高度集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因此,大学的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前所述,大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及国家性,国家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尤其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无不是知识创新及其物化生产力及创新人才支撑的结果,而归根结底是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使命责任的高等教育支撑和驱动的结果。由于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及服务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历史重任,是故大学内部治理改革行动最不能忽视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根本改变大学已经落后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及影响知识创新的科研机制。以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高水平科技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迭代发展速度加快带来的大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面对巨大挑战的紧迫课题,打破存续时久的传统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之旧常态,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才培养及知识生产模式。随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其必然会倒逼学科概念及学科发展拓新,倒逼大学之人才培养目标及科学研究范式更新,并最后从理念到路径倒逼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的全要素及全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具有的底层思维逻辑。由于笔者在《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对上述问题有过较多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三,致力于按大学规律办学治校治理体系结构的完善及治理能力的提升。基于治理现代化目的  的大学治理改革,最后必须落足于大学治理体系本身。大学的治理体系包括大学的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两大端。其中,治理结构包括由对大学的组织结构及权力结构做出规定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大学运行机制做出规定的工作制度。笔者认为,基于治理现代化目的 的大学治理结构是必须把大学治理理性与大学治理效率完整结合以充分反映大学内部治理诉求又适合大学自身规律的一种治理结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大学之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继而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引领价值及支撑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学自身治理现代化之紧迫性,大学迫切需要通过善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大学这一知识开放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重要内容也是形成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性认知所必须强调的认识共性。所谓大学的善治结构是以大学之内部属性及内在规律为根本驱动,以内部要素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和逻辑起点,以服务社会及自身发展需求为动因,以提升大学整体治理质量和效率的,以“效率优先、民主决策、整体设计、依法治校”为治理目的和基本原则的一种治理模式。基于治理现代化的大学治理能力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提升大学治理效能的另一端。治理能力是大学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用治理诸要素的效能体现及确保和提升大学治理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在治理结构完善和确定的前提下,大学领导者作为组织治理中起关键作用的治理主体,其治理能力对大学治理的效能具有决定性。为了便于大学治理主体理解和提升治理能力,笔者基于对大学领导力概念的解读,在分析阐明治理能力与领导力的关系基础上,提炼构建包括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和“校长力”(包括校党政班子所有成员)之大学领导力要素框架。这一有关大学领导力要素框架的建立,有利于大学领导者整体并有的放矢地提升治理能力,从而为大学治理现代化从理想向现实转变提供了具体且有效的实践路径和行动选项。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11期)


kf凯发国际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kf凯发国际的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