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凯发国际

李孝轩 陈松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动态演进-kf凯发国际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3-12-15   10

【摘要】区域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征。本文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四个层面,通过熵值法对2008—2020年除港澳台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使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区域差距特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全国①各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交互作用,整体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与全国总体发展状态大体一致,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呈现些许倒退趋势,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内部不仅发展差距明显,而且差距变化不稳定;总体发展差距的第一来源是地区间差距;全国整体和三大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鉴于此,重点对高等教育发展薄弱的中西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动态演进;时空收敛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等教育全面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因此,缩小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对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距,党和国家对于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出重大部署,20209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明确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强调要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全国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要落实以上部署,就必须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和未来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学者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1]具体表现为东部发展水平高,中、西部相对偏低的局势,以及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2⁃3]不仅如此,张男星等[4]通过pls结构方程模型测量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后发现,东中西部内部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差距。从省域层面看,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省(市、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持续遥遥领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省(市、区)发展较为落后,也有部分省(市、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呈现后发追赶趋势,例如湖南和安徽等省(市、区)。[5]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水平差距是影响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6]除经济因素外,学者还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例如杨林等[7]基于“双一流”建设视角测算三大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地

区间差距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游丽等[8]通过构造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发现师资队伍弱、基础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低是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缩小东中西部差距的进程刻不容缓,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关键举措[9],在此目标之下,有学者认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有可能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基础,应当给予重视并善加利用[10]

已有文献为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距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区域差距提供了基础。但目前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也存在继续深化的空间,在研究方法、指标选取、时间跨度等方面仍然有可拓展之处。例如,游丽等[11]测度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指标数量较少且未进行收敛性分析;杨林等[12]从“双一流”视角进行分析建议,研究时间跨度不长且缺少对三大地区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基于高校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四个层面,确定21个指标并搜集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2008—2020年来除港澳台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统称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区域差距来源,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收敛性检验,揭示未来演变趋势,以期为缩小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提供建议。本研究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如下:数据新且时间跨度较大,可以较为清晰地揭示全国及三大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对区域差距进行分解,挖掘产生来源;基于空间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收敛性检验,探究未来发展趋势。

五、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研究以2008—2020年除港澳台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为研究样本,利用熵值法计算出2008—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综合指数,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面板数据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和收敛性,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动态演进特征上看,全国整体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地区演进特征各异。东部地区发展状态大致与全国一致,且高等教育发展处于超前水平,发展潜力后势可期;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介于东西部之间,但发展水平存在退步趋势;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地区内极化程度严重,且随时间推移愈加明显。第二,从差距测算分解结果上看,全国整体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内部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出均衡化发展态势。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内部差距正不断缩小,且中部地区内部差距程度最小,差距变化较为稳定;西部地区内部不仅发展差距明显,而且差距变化剧烈,极其不稳定。从对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差距的贡献上来看,地区间差距最大,其次是地区内差距,最后是地区内和地区间交叉作用。第三,从收敛性上看,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将会慢慢减小。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三大地区的变异系数都呈现下降趋势,支持σ收敛假说,说明全国整体和三大地区的高等教育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并且,全国及三大地区都支持绝对β收敛并且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说明全国及三大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有消除之趋势。从收敛速度上来看,中部地区最快,东部次之,最后是西部。第四,从空间溢出效应上看,全国各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交互作用。各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会受到邻近省份的影响,且该影响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即距离邻近的省份发展水平越高,本省份高等教育发展越快;邻近省份人口密度越大,本省高等教育发展越快。

可以看出,虽然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距大等瓶颈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给出5条建议:第一,发挥东部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带动辐射作用。东部地区高校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东部高校应通过建立帮扶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交流机会。第二,发挥中西部高校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中西部高校应以当地社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特色,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优势学科专业力量,实现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第三,中西部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转化科技成果,获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从而提升中西部高校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的水平,进而提升中西部高校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第四,加强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西部高校要扩大人才引进规模,积极吸收优质人才资源,加大对本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和内生力量,实现人才引领发展。限制东部特别是东南部高校重金挖掘中西部高校学者的恶意竞争举措,提高对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的科研扶持和奖励待遇。第五,加强中西部地区内部高校间的协作交流。由于存在明显的空间交互作用,中西部地区高校除积极与东部高校交流外,也应加强内部交流联合,特别要发挥中西部省份内部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引领其他高校共同发展,产生高校集聚效应。

作者:李孝轩,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院长。陈松柏,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节选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 (06)


kf凯发国际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kf凯发国际的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