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衔接,多方联动,共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局-kf凯发国际
10月28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教育国际交流》杂志承办,方略研究院协办的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分论坛之【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高校创新教育实践国际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此次论坛聚焦高校创新教育实践,邀请顶尖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美国中央密歇根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学者教授,清华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等中学管理者,科大讯飞、施普林格·自然集团、acg国际教育集团等全球教育企业管理者,方略研究院、普洛斯研究院等第三方智库专家,围绕国际科研合作、创新人才选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等主题展开研讨,分享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前沿视角,理实结合,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助力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此次论坛活动由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许涛主持。方略研究院院长、“海聚工程”北京市特聘专家王刚主持了论坛的圆桌会议部分。
01兼顾内外环境,正视人才培养问题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18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引发着广泛的关注和热切的讨论。尽管中国在教育规模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一个难题。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郁云峰谈及自己认识的一位在中国长大,在美国工作过的教授,曾经这样评价中美教育的本质差异:“中国的教育就像是被园丁精心修剪过的花园,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一致性和整体的效果。这样的花园一般不会产生太毒的草,但也不太容易开出艳丽和独特的花。而美国的教育像没有园丁修剪的花园,一般容易长出很毒的草,但也很容易长出极其艳丽的花。”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郁云峰致辞
清华大学的朱邦芬院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中国教育比较趋同化,比较标准化,我们的文化是集体主义。但创新需要离经叛道,这跟我们的文化教育是不太协调的。”
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发言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流水线式培养方案,一样的难度,一样的进度,一样的评价方式,培养完了以后怪人才一点创新都没有,一点个性都没有。”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教授对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深有感悟,“现代教育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强调的是个性化、一对一培养,但是我们今天做不到。”
除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遇到了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国际环境不利于基础学科一流人才与国外最优秀的一批人才交流,”朱邦芬院士提到,“但我们的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受阻怎么办?我们需要千方百计,硬着头皮,让学生去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要主动放弃。”
02结合高校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资源条件。客观上,我们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不均衡,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和基本原则。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自己自身的特色,探索实践出了不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拔尖计划1.0到拔尖计划2.0,南京大学聚焦于融合发展,建立了三三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本科生常务副院长王骏教授提到,南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状态和自己的志趣、发展方向、交叉复合方向、创业就业的领域来发展。“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我们给他们创造出一个最自由的空间,使得他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南京大学本科生常务副院长王骏教授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市属的院校,承载“根植首都,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聚焦碳中和、人工智能、城市更新这几个方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司鹏搏教授介绍到,学校于2022年专门成立了碳中和未来科技学院,采用3 1 4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加快造就碳中和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工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广东省工业大学有着广东省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我们在大力打造科教融合的新模式,通过项目竞赛实践的模式,打通国产原创人才链、产业链缺失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光强教授谈到,“立足大湾区,我们还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院校共创了全国首个粤港、粤澳创新创业联合服务中心,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学到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经验,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美国中密歇根大学校长robert o.davies教授则从美国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总结了美国大学创新教育实践的特点,“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他们在寻找什么,他们的家庭想要什么,我们想获得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03衔接“大中”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在回答“如何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上,大学和中小学应该共同解答。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来说,必须思考如何贯通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现在最大的苦恼,是我们人才选拔的通道非常单一,实际上就是高考和竞赛。人才选拔的标准不破解,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只能在追求分数的路上停不下来。”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方奎明如是说。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学校长的育人导向就变得非常关键。正如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方奎明所说,“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我们高中校长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实现教育部门要求的教育公平,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高中校长需要转变观念,站在民族振兴的高度,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包括创新人才在内的所有孩子都能发挥个性特长,自主自由成长。
一方面,学校管理者需要调整学生的评价机制,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偏见。“十多年前,我就开始研究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希望我们有朝一日能不‘唯分数论’”,原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在发言中谈到,“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体育素质的培养,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的人,他的精神品质等方面其实能够通过体育来体现的。我在清华附中的时候,非常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时候,包括清华大学在强基计划选拔人才的时候,跟别的大学不一样,会测试体育。测体育并不是说跑得快的人创新成果才能跑得快,而是体育这么枯燥的东西能够坚持到底的人,通常也会拥有顽强的意志、坚强的精神、坚毅的人格这些优良的品质。”
另一方面,学校要给富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条件、资源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我在清华附中当校长的时候,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在高一开始安排有强度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一开始大家很担心,这样培养完了,孩子的研究能力是上来了,但分数下去了。经过试验,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大家,清华附中拿到这么好的高考成绩,靠的不是刷题,靠的是做研究的孩子。”在演讲中,王殿军校长详细介绍了清华附中高研实验室、steam d科研训练等研究性学习,这些训练项目围绕不同学科、甚至跨学科的主题,以项目制和小组学习的方式,推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教授发言
山东省实验中学也为学生提供了类似的项目与活动,校长方奎明说:“我们学校在资源上没法和清华附中相媲美,但我们和山大、山师有联合,我们学校有山大的创新班,有山大省实验融合班。我们会请大学的教授来学校授课。通过这种机制,让更多的大学教授走进中学的大门。”
大学和中学除了在人才培养资源上的共享,王殿军校长还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和中学必须联动,尤其是在招生、选拔的环节。”
论坛上,科大讯飞副总裁任萍萍、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侯任总裁arnout jacobs、acg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字文莉女士、普洛斯研究院科技创新副总裁张剑锋也作为企业代表,分别分享了各自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一读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