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抢抓落实,浙师大与金华市共建世界一流区域国别学工作落实协调会顺利召开-kf凯发国际
为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学者精神,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推进浙师大与金华市校地合作高质量发展,加强我校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发展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2024年10月10日,浙师大-金华市非洲区域国别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联合动员大会(以下简称“联合动员大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举行。会上,金华市市长张健、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邱利民、浙师大区域国别学学科带头人、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作了重要工作部署,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系列成果。
【重大举措】浙师大-金华市联合举行非洲区域国别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动员大会 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复信精神和2024年中非峰会成果
会议现场
为进一步落实联合动员大会精神,抢抓区域国别学一流学科建设机遇,2024年10月24日,学校举办浙师大—金华市共建世界一流区域国别学工作协调会。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建珍、浙师大区域国别学学科带头人、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宪平、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刘修敏、实验设备处处长、学科处常务副处长章明卓、发展联络办(校友办)主任周红霞、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校办副主任诸葛亮亮、人事处副处长申利国、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文博、人文社会科学处专聘副处长张禄佳、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郑小碧、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学术副院长张巧文、发展规划处规划科科长邱洋海、教务处处长助理兼教学研究科科长乔思辉、人文社会科学处项目管理科科长李康杰、国际处交流合作科科长卢丹、学科建设处学科办科员钟琳斐,以及非洲研究院各科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
浙师大区域国别学学科带头人、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
刘鸿武指出,金华九县市区建立与非洲各国的对口关系,推动各县市区支柱行业对接非洲,与浙师大建设世界一流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战略有众多耦合点。浙师大—金华市校地合作推进对非合作,有利于金华市实现与非洲各国建立起紧密的县对国、区对国、市对国关系,也有利于浙师大实现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高质量跃升,更好地将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
刘鸿武表示,经过前期与金华市政府的沟通,在朱重烈书记、张健市长的领导下,已初步形成了浙师大-金华市未来三年的对非合作计划,也可称之为金华对口非洲国家的县市区级方案,通过浙师大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为金华市九县市区对口非洲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促进浙师大深入研究非洲,从而服务地方的实践能力提升。
会议现场
高质量实施浙师大-金华市未来三年对非合作计划的关键在于团队建设。对此,刘鸿武指出,要涵养国内外顶尖的非洲区域国别学专家学者库,着重建立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浙师大团队,包括浙师大现有非洲研究团队,同时继续推进更多教师加入,以及继续聘请国内兼职学者,做大做强我校非洲区域国别学专家团队。第二支队伍是非洲专家学者,加强现有浙师大专兼职非洲学者的联络,提高其在金工作待遇,并将参加过中非智库论坛的非洲学者组织起来,分批次专兼聘用。第三支队伍是金华九县市区相关人员在内的调研团队,包括县市区主要干部和地方一线工作人员等。他进一步部署,浙师大要推进非洲校友会建设工作,通过研修班等渠道进一步发掘非洲区域国别学专家,涉非外事活动与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相关活动进行无缝对接,从而推进我校非洲区域国别学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发挥相应的功能与价值。
刘鸿武强调,需求拉动供给,供给推动需求,信息需要及时对接,现在就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金华、浙师大与非洲三位一体的地方、学校、非洲对象国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其放在相应的平台上,形成跨学科跨行业跨国别的联络载体。他表示,通过每年召开校地非三方会议,做好资源对接、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
刘鸿武指出,10月10日召开的联合动员大会在全国区域国别学建设中是一次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校地合作,通过金华市的改革以此推动浙师大的改革,本身这件事情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是体制变革的过程。如今,对非合作全国看浙江、浙江看金华,校地合作全国看浙师,应要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与金华市等地方对非合作发展需求相联系,使学科建设能够落地、能够落在实处。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建珍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建珍作工作部署时表示,今年3月,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在我校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上发布,并得到习近平主席、坦桑尼亚哈桑总统、肯尼亚鲁托总统及中非外长们的高度认可,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鸿武院长率领浙师大团队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浙师大深度参与的四项成果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彰显了我校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复信我校名誉教授格罗布勒等非洲50国学者,极大鼓舞了中非学者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和南南合作的研究探索,由此可见,我校当前正处于建设区域国别学一流学科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机遇期。
张建珍指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是我校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全校上下要协同创新、凝聚共识,目前学校党委亲自谋划,推动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由校领导牵头学科建设工作。同时,浙师大—金华市校地合作创新了校地合作新高度,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要以2024年10月10日的联合动员大会为起点,此次“浙师大—金华市重点任务落实清单”为契机,各管理职能部门、各学院、各教师团队聚过来、靠过来,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对于下一步学科建设工作、校地合作工作,张建珍指出,第一,做好重大成果的培育,尤其是谋划准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瞄准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时要紧跟非洲区域国别学学科前沿,打造习近平主席复信建设、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校地合作金华样板等重大专项课题,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用课题聚拢人才、培育团队。第二,启动重大著作与教材编撰工程。加强《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编撰工程》的管理与推进工作,筹备“浙江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丛书编撰工作,除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外,该编撰工程还可制定一个方案,并有序进行资助。第三,加强对外交流与对外资源拓展。向上主动对接和汇报,筹建国家高端智库、教育部文科实验室。依托浙师大援外培训基地,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的交流合作,筹办《非洲研究》外文期刊,进一步拓展成果发表平台。
发规处处长王宪平就“浙师大—金华市重点任务落实清单”的推进工作进行介绍。他表示,根据此次会议的工作要求,已初步确认浙师大方面的牵头部门,接下来将围绕金华各县市区与非洲对口交流机制、浙师大非洲研究专兼职研究员聘任、校地合作课题研究、国家高端智库与国际海外传播高端平台、教育部文科实验室三大平台建设、浙师大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国际友城沟通机制等工作,分解到各部门各学院,一一对接,分头落实。
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刘修敏表示,将调动一切传播力量与资源,围绕非洲区域国别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国际传播的要求,加强与非洲等国际媒体的合作,加强海外自媒体平台建设,主动输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宣传内容。加强对非洲区域国别学科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学术活动进行传播,推进学科声誉迈上新台阶。
实验设备处处长、学科处常务副处长章明卓
实验设备处处长、学科处常务副处长章明卓指出,推进区域国别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协同全校上下各方力量,围绕大成果、大项目、大平台、大贡献等进行前期谋划,注重过程管理与监控。要对照“双一流”建设指标,落实到人、落实到事,打造具有浙师特色的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标识性、品牌性成果。章明卓还对区域国别学高水平期刊建设、高水平成果孵化以及团队建设激励举措进行了指导。
发展联络办(校友办)主任周红霞表示,将通过浙师校友会来进一步推进中非之间的民间合作,与国际处形成对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校友数据库与国际会议参会人员信息库,促进校友会工作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巩固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络;同时,校友会关注到了企业家校友走进非洲的需求,周红霞表示,下一阶段一方面可以邀请在非浙师大校友赴非洲工业园区交流考察;另一方面,打造专业的团队来为企业家校友在非洲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引,并将非洲孔子学院的老师以及志愿者吸纳到这个专业团队中,充分发挥校友之间互帮互助的作用。
人事处副处长申利国表示,一是做好人才引育。根据项目进程聘任相关人员的灵活聘任方式,利用中非交流平台建设上的优势,特别是以中非智库论坛高层次平台交流为契机,吸引洽谈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鼓励参会专家申报我国外 专项目。同时,鼓励青年才俊到非洲高水平大学或者课题组进行访学,建立紧密联系。从学科专业的视野寻找和学校发展、区域国别学发展相适应的国家级人才或者国际级人才,开辟引进人才方面的快速通道,以便与相关人才快速洽谈。在人事待遇和职称申报政策上面给予倾向性的鼓励。三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建立“一人一策”的待遇体系,同时积极争取给予住房、课题、经费等配套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经费负责人对团队经费的自主权,以此激发团队成员的动力。
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文博提出,研究生院将围绕区域国别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方面,推进区域国别学教材和课程改革,孵化更多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同时,以“面向非洲和一带一路的区域国别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主题,积极推进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将组织专家对教学成果奖材料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打磨,进一步丰富教学成果奖申报内容的含金量。
人文社会科学处专聘副处长张禄佳表示,第一,将推出“社科赋能”响应平台,以完善信息、匹配校内外人员;推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学者精神、全球南方等相关课题,孵化重大课题。第二,同金华市共建“中非合作和全球南方研究中心”;全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教育部非洲联合研究院等,办好中非智库论坛、中非经贸文化论坛等,共同打造非洲区域国别学研究基地。第三,支持培育建设非洲研究领域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第四,对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培育,资助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争取申报国家社科资金的出版资助;加强与期刊杂志的交流等。
教务处处长助理兼教学研究科科长乔思辉提出,教务处的工作重点主要围绕培育对非研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展开,组织校级层面的对非校级成果申报工作,从学历教育、研修教育、援外基地、非洲智库等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乔思辉提出,可以从本科教学成果的申报入手,通过“大思政”这一赛道来推进对非研究教学成果的申报工作,从而在此过程中打出我校对非研究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围绕区域国别学的建设,教务处与各个涉及非洲研究的援建学院与参建学院进行了协调,将共同致力于建设对非研究的精品课程和教材。
经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郑小碧提出,经管学院将积极配合非洲区域国别学部的团队建设与课题研究任务,并完成中非贸易指数工作。同时,将继续推进非洲研究的教材建设工作,预计下一阶段出版《当代非洲经济导论》与《中非经济合作导论》两本精品教材,并通过发布会等形式来扩大相关对非研究的影响力。
国际处卢丹表示,国际处会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在对口联系方面发挥出国际处作为对外联系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是有效利用国际合作院校,特别是与对非的合作院校,开展合作洽谈等活动。二是充分依托目前在非洲设立的孔子学院及其老师搭建对外联系的桥梁。三是援外基地和全体留学生等校友资源也可以成为一个对外联系的渠道。此外,卢丹表示,关于外事出访,国际处更新援外培训班学员信息,推动中非学者与在非侨胞、商会的沟通和交流。
王珩认为,一要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形成国外与国内、校外与校内、学部与学院协同格局,在金华九县(市、区)、非洲54国与相关学者之间建立联动关系,为落实会议成果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二要建立中非人才队伍,分层分批聘请中国与非洲学者,形成专职与兼职、中国与非洲、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为助力中非、浙非、婺非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三要加强人才培养,践行教育家精神,做好外交部、教育部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好面向非洲与“一带一路”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培养新生力量。
浙师大—金华市校地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区域国别学,进一步拓展了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推动了优势协同与互补,推进了交叉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将为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树立新的标杆。
(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