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琛:数字化时代理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kf凯发国际
“数字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理工大学积极探索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数字化时代理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数字经济的两翼,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垂直赋能,使行业边界变得模糊、这种产业新业态反馈到高等教育中,表现为学科专业间的壁垒亟需突破。而学科交叉的关键是用好“流动”的数据,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以数据驱动工程的数字能力。
福建理工大学拥有百年校史,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正是秉承这样的办学理念,我们在数字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如何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理工类创新型人才。
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重点分为“重组结构、重建模式、重构生态”三个部分,即调整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
一、重组结构: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我们重点抓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增”,也就是增专业。2020年,福建省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在2021年福建省第11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和文旅经济四大建设目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福建理工大学从2021年到现在新增的8个本科专业就分别服务于这几个战略,而且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特点是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数偏少,我们新增这些专业时也充分考虑了福建省对于理工类专业的重大需求。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新需求,我们从去年开始开设了大数据审计、智能光电材料等30个微专业,现在有300多位学生正在通过微专业培养学科交叉能力、创新融合能力。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增设的微专业重点也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数字转型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是“撤”,就是停招和撤销部分专业。“撤”专业主要考虑招生、就业、转专业等反映社会需求的要素和专业建设质量,学校为此出台了动态调整专业的办法。2021年-2024年间,我们停招和撤销了8个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
第三个关键词是“转”,促进传统专业数字化转型。更多量大面广的专业还是要根据产业的新形态进行专业内涵转型。比如,英语专业与跨境电商、数字传播等进行交叉融合;会计专业和智能财务、会计大数据进行交叉融合;土木工程专业面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将土木和新材料、环境、机械、计算机等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以土木工程数字化转型课程体系为例,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作为金字塔的底座,以专业知识作为金字塔的塔尖。土木工程专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重点做了两项创新性的工作。首先是提出了工程问题数字化洞察、工程场景数字化刻画、工程信息数字化分析、工程建造数字化创新的四维能力模型,重点培养的正是学生数字化能力。第二个创新在于提出了金字塔与蜘蛛网型相结合的非线性知识结构体系,以基础知识构筑金字塔,再以专题知识构筑蜘蛛网顶层结构。蜘蛛网顶层结构的核心是拟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主线来添丝结网,最后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
二、重建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
在学习资源开发方面,2018年学校提出实施“十百千”金课计划,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即建成十门以上的国家级一流课程、百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全校所有课程都达到一流的建设水平。目前,我校已获批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23门省级一流课程,全部课程开展了渗透课程思政、obe理念的课程改革,我想经过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十百千”的金课计划我们可以如期实现。
在数字化教学平台方面,我校拥有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土木工程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两个重要的国家级教学平台,为我们进行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我们注重科-产-教的深度融合,传统优势学科机械工程与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进行了跨界融合,申报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也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重点聚焦于六个方面。在教材方面,从传统的平面教材转向了动态的立体化的数字教材;在教学方式方面,注重自主学习、差异化学习和泛在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从专业固化的状态走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学习阶段方面,我们通过微专业,打破年级专业培养阶段等各种限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考核和学习评价上,也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转变为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过程督导以及专家组评价等多元学习评价模式。
在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方面,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两手抓。一是对于新上岗的老师,推出了教师上岗证制度,把数字素养作为上岗培养的必修课;二是对于骨干教师,聚焦教育数字化,采用赛训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
三、重构生态: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构建
福建理工大学实施“一硬、二软、五工程”,重构数字化生态。
“一硬”指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在2020年提出了“四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栋智慧大楼、建设一所云中大学、建设一座智慧校园和建设一套数据治理体系”。
“二软”指制度建设与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创建。制度建设方面,2022年学校出台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在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的深度融合。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方面,近年来我们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渗透数字化理念的培养。从2019年海绵城市在学校试点,到现在智慧水务的试点、屋面光伏发电的试点,学生不仅感受到身边的科研,而且也在节水实时监测数据和光伏发电量实时数据中建立数字理念。理念的渗透虽是无形的,但是最后一定会汇成有形的数字化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五大工程”,指教学信息化管理工程、教学质量监测工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程、学科发展大数据工程和智慧就业工程。通过实施“教学信息化管理工程”,实现了课程考核、实习实验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高效管理;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测工程”,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学生、教师、同行、督导专家等多元监测与实时反馈;通过实施“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程”,实现了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考核内容-课程目标-增值效果等综合评价和学生精准画像;通过实施“学科发展大数据工程”,实现了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的精准分析;通过实施“智慧就业工程”,实现了就业指导、就业管理等精准就业服务。
(来源:海博士学园官微,2024年5月11日)